??一、 概述與定義??
關節臂測量儀是一種基于空間幾何原理的??高精度、便攜式、非接觸式(或接觸式)?? 的三維坐標測量設備。它通過模擬人類手臂的關節結構,能夠在空間范圍內自由靈活地運動,從而快速獲取物體表面點的三維坐標數據,并進行復雜的尺寸、形狀和位置公差檢測。
因其便攜性和靈活性,關節臂測量儀已成為現代智能制造、產品設計、質量控制和反求工程等領域的核心工具,彌補了傳統固定式三坐標測量機與便攜式掃描儀之間的應用。
??二、 核心工作原理??
關節臂測量儀的核心技術是??空間幾何三角測量法??。其工作原理可分解為以下幾個關鍵部分:
1.機械結構??:一條臂由多個)??剛性碳纖維連桿??通過??精密的關節??串聯組成。每個關節內都嵌有一個??高精度的光學編碼器??(或旋轉編碼器)。這些編碼器如同設備的“神經末梢”,能夠實時、精確地監測每一個關節的旋轉角度。
2.數據采集??:當操作者將測頭(接觸式觸發測頭或非接觸式激光掃描測頭)觸碰或掃過工件表面時,所有關節的角度變化數據會被瞬間捕獲。
3.數學計算??:內置的控制器或計算機軟件會接收到所有編碼器的角度數據。根據出廠前經過嚴格校準的??臂長、關節位置等結構參數??,通過復雜的??數學算法?? 實時計算出測頭尖部在空間中的絕對三維坐標(X, Y, Z)。
4.??軟件成型??:獲取的海量點云數據或特征點數據被傳輸到專用測量軟件中,與導入的CAD數模進行比對,即可完成尺寸測量、形位公差分析、三維建模、質量檢測報告生成等一系列任務。
其測量精度取決于臂體材料的穩定性(碳纖維確保輕質且熱膨脹系數低)、編碼器的分辨率、機械結構的剛性以及校準的準確性。
??三、 主要組成部分??
一臺完整的關節臂測量系統通常包括:
1.??臂體本體??:核心機械結構,包含碳纖維連桿、關節和內置編碼器。
2.??測頭系統??:
•??接觸式測頭??:包括硬測桿(用于簡單特征測量)和可更換的??觸發式測頭??(如雷尼紹PH10系列,可自動旋轉分度,極大擴展測量范圍)。
•非接觸式測頭??:主要為??激光線掃描測頭??,能高速獲取數十萬個點云數據,用于復雜曲面掃描和逆向工程。
3.控制器??:集成在臂體基座或獨立存在,負責數據采集、處理和傳輸。
4.軟件系統??:系統的“大腦”,如PC-DMIS, PolyWorks, Metrolog等,負責控制設備、分析數據、生成報告。
5.基座與固定裝置??:包括重型磁力底座、三腳架等,確保測量時設備穩定無漂移。
6.便攜箱??:為價值不菲的設備提供運輸和保護。
??四、 核心特點與優勢??
1.高便攜性與靈活性??:這是其顯著的優勢。重量通常在10-20公斤,可輕松搬運至車間現場、生產線旁甚至大型工件(如汽車、飛機外殼)內部進行??在線測量??,實現了“測量設備找工件”的革命性轉變。
2.??強大的多功能性??:一機多用。通過更換測頭,可在??接觸式測量??(高精度檢測規則特征)和??非接觸式掃描??(高效獲取自由曲面)之間無縫切換,滿足多樣化的測量需求。
3.操作直觀,易于上手??:其操作方式符合人體工學,如同移動一只機械手臂,培訓周期遠短于復雜的傳統三坐標測量機。
4.測量范圍大??:提供從2米到4.5米甚至更大的測量半徑,能夠輕松應對大型工件的測量挑戰。
5.高效率??:特別是激光掃描功能,可在極短時間內捕獲數百萬個數據點,快速重建工件三維模型,大幅提升檢測效率。
6.高精度??:現代關節臂的單點測量精度可達微米級(μm),掃描精度也非常高,滿足絕大多數工業檢測的精度要求。
??五、 主要應用領域??
•??產品質檢與檢測??:快速檢測加工件的尺寸、幾何公差(如平面度、垂直度、位置度),并與CAD模型進行比對,生成色譜偏差報告。
•反求工程(逆向工程)??:對沒有圖紙的樣品進行高精度三維掃描,獲取點云數據并重構為CAD模型,用于產品復制、改進或數字化存檔。
•工裝夾具檢測??:在生產線現場直接檢測夾具、模具的安裝定位精度,確保生產狀態的正確性。
•汽車與航空航天??:用于整車零部件檢測、鈑金件測量、葉片曲面檢測、復合材料構件檢測、裝配件調試等。
•科學研究與教育??:在大學、科研院所中用于教學、實驗和各類科研項目的精密測量。
•藝術與文物修復??:用于雕塑、文物等藝術品的數字化掃描和復制。
??六、 使用注意事項?
•定期校準??:需使用標準球或基準規定期進行設備校驗,確保精度。
•避免震動??:測量時需確保基座穩定,避免外力沖擊和振動。
??•溫度影響??:雖對環境要求較低,但仍應避免在惡劣溫度或劇烈溫度變化下使用。
•??操作培訓??:人員需經過基本培訓,掌握正確的測量力度和路徑。

(圖為關節臂測量儀)